今日我们的探讨内容:任何消费行为都有它的本质目的,那人们购买服装的本质目的是什么?或者说本质需求什么?

你可能会列出一连串需求,如:遮羞、保暖、修饰身材、追逐潮流等,但对于当下的文明人来说,购买服装的本质需求只有一个,那就是建设自身形象。

当然,从大体上看这个说法是对的,但是深挖下去就会发现并不是很准确。

形象是什么

在我们深究服装消费的本质需求之前,先来理清楚「形象」这个概念?究竟形象指的是什么?身材、相貌、气质?还是说什么别的?其实都是;而且不只是这些外在的特征,一些内在的特征,我们也会把它们视为形象的一部分。

所以说,形象是一个综合了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复杂概念,是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时,大脑反应出的综合判断,如:高矮胖瘦、社会阶层、财力、文化等等。

这里我大体归纳了一下:

外在方面:相貌、身材、发型、追随(时尚)、财力、气质、声望

内在方面:文化、审美

服装的价值

现在我们说回服装。

在这众多的特征里面,服装这类商品,是给哪些特征提供价值呢?答案是:身材、追随(时尚)、财力、气质、文化和审美。

身材、追随(时尚)、气质这三点无需多说,然后,财力是由服装的价格体现,文化由服装的品牌体现,审美就由服装的选择和搭配体现。

自我养成

不过,与其说服装给这些特征带去的是价值,不如说带去的是养料。为什么?因为形象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养成的过程,那个大家长久以来认为的「设计+执行」的过程,其实是错的。

所以说,那些形象改造的服务商从根儿上就没把这件事搞明白,认为只要设计出方案,用户照着方案执行下去,然后就完事儿了。他们没有考虑那些影响形象的变量。要知道,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对形象产生变化。读的每一本书、每一篇文章、看的每一部电影,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形象。因此,形象建设必定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,没有一劳永逸,也不可能在短暂时间内达成。

服装业的新零售

那么同样作为形象服务领域的服装零售业,该如何更好的服务大众呢?

这就不得不提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新物种,新零售。之前我在聊新零售的时候,谈到过它的两个核心要素。一个是「短」,另一个是「深」。这里我们可以借鉴「深」这个要素模型。

所谓「深」,就是指商家要围绕用户的本质需求,给出全方面、全链路的解决方案,让用户能深度融入到整个业务闭环中。

具体到服装零售业,首先,本质需求我们已经找到了,接下来就是给出全方面、全链路的解决方案,这就需要做两个准备。

第一,把自身的角色从服装零售商,切换到形象服务商。因为角色不同,视野范围就不同。我们在 “新角色” 下看到的新风景,在 “旧角色” 下就是盲区。

第二,尽量穷尽 “新角色” 的业务范围,然后筛选出符合当前消费场景形式的业务。什么意思?比方说,虽然整容消费场景也属于形象服务的范畴,但是与服装消费场景出入太大;用户在整个消费体验的过程中容易出戏。

想想看,整容消费场景是人对人的交付价值,服装消费场景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寻找、探索商品中的价值,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交付方式。如果把这两种方式放在同一场合下,注定会让用户的体验断层。

用户赋予商品价值

选出相似的消费场景后,还没完,还要对这些潜在消费行为进行二次梳理。如果只是把这些提供形象价值的商品堆砌到线下或者线上,那对于用户来说,只相当于在服装店里加了一些书、杂志、画册等信息的载体(商品)。这些信息对于用户的形象有没有价值,用户是感受不到的。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聊了,任何一本书、一篇文章,一部电影都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形象。注意,是「潜移默化」。

当我们把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可供用户感知的体系,用户就知道该往哪走。注意,这不是我们在做价值上的引导,因为用户本身就有自己的价值体系,我们只是修路人。

新需求层次理论

那么这个价值体系到底是什么?其实我也不知道,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可供我们参考。不过,这不代表没有可行性。

我这里提供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模型,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。不过,不是他前期提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,而是他晚年在麦格雷戈的 X 理论和 Y 理论的基础上,提出的 Z 理论;且又在 Z 理论的基础上,完善了他前期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。这里我们就简称「XYZ 需求层次理论」好了。

XYZ 需求层次理论从原来的五个层次精简到了三个层次。X 层涵盖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;Y 层涵盖了爱与归属、尊重,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;Z 层就一项,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。

总的来说,新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论点没有变,依旧是层层推进,需求从 X 到 Z 依次满足。

那么我们把这个模型运用到形象建设需求中,大概就是这样的:

X 层涵盖的是:相貌、发型、身材、追随、财力;

Y 层涵盖的是:气质、审美、文化;

Z 层涵盖的是:声望。

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去重构消费场景、摸索用户的价值体系,不见得对。但至少它符合用户的心智。X 层被我们视为浅层次的需求;Y 层是自认为更高层次的需求,被视为是内在的修养;而 Z 层就是人们的终极追求,处于这一层的人已经不那么在乎 Y 层的那些品质了,更不会在意 X 层的那些表象。

基于用户心智,我们最终才能清楚各个商品在形象需求层次下的分布和占比。